华美平台:想当年|《东方三侠》:30年后,仍然奇特而夺目
时间:2023-03-15 10:00:00 | 作者:华美平台 | 点击: 130 次
编者按:这里是一个怀旧剧场。
《东方三侠》是一部风格奇特的老港片,上映于30年前的1993年2月12日。由当日已小有名气的杜琪峯执导,梅艳芳、张曼玉、杨紫琼三位女演员作为主要角色出演。
如果你是20岁的年轻观众,今天第一次翻出这部老电影,可能会形容影片为“诡异”或“混乱”,甚至因为制作暴露出的简陋,而把它归于无聊的大烂片行列。但对于在上世纪90年代,通过录像带等渠道第一次看到本片的青少年来说,这是一部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作品。今天在豆瓣资料,B站的二创简介,甚至在网易云音乐本片的主题曲《春之祭》之下,都能看到不少评论是“童年的深刻记忆”,甚至直接就说是“童年阴影”。
《东方三侠》海报
有的影评会把本片归类为cultfilm,中文翻译为“邪典电影”。Cultfilm是创始于美国电影研究的术语,常被用来评价“一众风格突出的B级片,混杂了恐怖、喜剧、低劣的美术特效等风格特征,却获得了小众影迷圈的广泛追捧”。对于中文电影来说,没有典型意义上的“邪典”。《东方三侠》从制作缘起,也是标准的商业片路线,但是成片效果却难以归为单一的商业类型,种种不合理的地方却又形成了谜之风格,所以也会用cult的称谓来标记。
比如起用了大明星领衔出演,却没有男明星,只靠三位女主角挑大梁,在商业上比较罕见;明明故事中设置有“皇权宦官”这样的坏人角色,时代背景却是半科幻的现代都市;明明内核是古代豪侠的武林之风,故事上却又有不少“超级英雄”的都市漫画设定。这些矛盾使影片的走向颇为困惑,同样却也是这些兼容并蓄,使《东方三侠》成了华语影史“奇幻电影”之中,尤为特别的一部。
港产VCD的封面,不少观众小时候是通过VCD和录像带看到的本片。现在年轻人已经不知道什么叫VCD了。
其实在港产电影最热的年代,很多影片创作伊始并没有那么复杂,无非就是“趁着观众爱看,赶紧再多拍一部挣钱”。对于《东方三侠》来说,即使没有严格的考证,但至少有这么几件事促成了影片的诞生。
一是在1990年前后,由于《笑傲江湖》和《新龙门客栈》等武侠片的票房走高,古装武侠成了市场中最受欢迎的类型,也引发了1993年众多同类型影片的扎堆上市。虽然这个热潮很快就败了,还留下了比如王晶导演、李连杰出演的《倚天屠龙记》这样的沧海遗珠之作,但当日的电影制作人们还预料不到这个结果,所以只要是沾着武侠风,就容易找到投资。
二是在1989年,《蝙蝠侠》刚刚被美国人搬上大银幕,而1992年续集《蝙蝠侠归来》的上映也延续了首部在商业上的成功。同时蒂姆·波顿导演也证明了在美术风格上,略带阴暗的城市造型和略带夸张的现代英雄扮相,都是观众愿意买单的一种商业元素。于是一种可借鉴的奇幻风格也就可以确认下来了。
两厢结合之下,很容易想到“把武侠搬到现代都市中,会是怎么样呢”这个概念。把古代大侠改写成超级英雄,对于编剧来说一点难度也没有,无非台词风格稍微变换一下罢了;对于导演来说,也不失为一种新奇有趣的创作挑战,反而比拍普通武侠片更让人兴奋——杜琪峯导演最初就是跟着拍摄83版《射雕英雄传》起家的,古装对他来说太容易了,不如搞点新花样有意思。
从整体美术的都市氛围来看,本片从两部《蝙蝠侠》中应该借鉴了不少。
而第三件事,就是本片原本想起用男明星出演,保证票房上的回报。但男演员片酬太贵超过预算,于是干脆改成了相对便宜的三位一线女星。同时也因为总体预算的降低,加上三位演员合同没到期,又起了还能“干脆再多拍一部续集”的心思。其实本片最终票房只收入了不到200万港元,本是个失败的商业决策,但续集还是拍了,又在半年后上映了——叫做《现代豪侠传》,刻意不叫《东方三侠2》,就是为了摆脱首部失利的阴霾。可惜续集也只收获了500万港元的票房,商业上仍不算成功。
这些误打误撞的创作过程,让《东方三侠》跌跌撞撞地出场了。虽然票房没有收回来,风格上也奇奇怪怪,但成片竟然还颇为热闹。“女性”“科幻”“警匪”“武侠”“僵尸”多种商业片因子的混杂,最终造就了一部元素极为多样的影片。
梅艳芳的面具,可能也受到了美国“青蜂侠”等的启发,有一些早期漫画电影的因子。
本文由华美平台编辑发布,转载请注明出处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sqlclr.net/zhuangxiugonglue/1412.html
Copyright © 2012-2018 全屋实木定制公司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备案号:琼ICP备xxxxxxxx号